经过两年多的开发、调试,古华起名如今已进化到了2.0版,而且还在不断地进化、完善中。
古华起名的缘起,要从十几年前说起。
当时小祝在李土生先生那里帮忙,李土生先生是传统文化气功、易学、汉字等领域的实践探索者,有意把他的实践总结为理论,小祝学的是古代文化,有一些功底,因此在那里帮忙整理资料,顺便“偷师”了周易应用的一些技巧,其中一个就是周易起名。没想到之后的几年,不断有人找我起名字。不但有小孩起名,还有公司起名。因为都是朋友,起名服务全部免费。但耗费了很多时间,所以就考虑能否按照我的方法来开发一个起名工具,以便节省我的时间。
这个念头第一次尝试是在2008年,和北大相关的一个幼教领域的公司合作,但这次合作因为各种原因半途而废。不过留下了一大堆资料。之后的几年依旧是为朋友免费起名,为了节省时间,整理了更多的数据、资料,以便快速查找、组合。
2018年,也就是第一次尝试十年以后,我决定自己找人来开发。
这个时候,已经出现了很多的起名测名工具。经过大概半年时间的考察,发现这些工具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:大多数过分强调八字五行、“五格剖象”等术数方法,术数比较混乱,很难验证,不能过多依靠(参见《八字五行起名靠谱吗》、《五格算法起名靠谱吗》);有的软件是数据太小,无法体现汉字的丰富性;有的则是算法太简单,起出来的名字可用率太低。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,起名软件普遍不让人信任,所以最后还是要求助于人(“大师”、“泰斗”、老师、专家)来取名。
总结了这些起名工具的问题,我们决定做一款不同的起名工具,它必须有庞大的数据,综合的规则算法;简单易用;起名结果可用率高。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可能还做不到,但起码可以做成具有弱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,并且可以不断进化、进步。
最终的理想,是做成一个用户可以自己用它来起名的通用平台,不需要人工干预。
软件只是整合字典、组合规则的工具。使用它,起名不求于人,可以自己完成。只要会认字,就会起好名。
经过这两年多的开发完善,总算可以说是比较成熟了。算法规则本身并不难,难的是对庞大数据的不断调整,优化。就以谐音的排除为例,已经积累了数千条数据(会越来越多),分为没有音调的近似谐音和有音调的相同谐音,这是人工智能无法自我学习积累的,只能人工总结后交给程序,告诉它不要给出像“杜子腾”、“史珍香”、“万金瑜”、“泰迪”、“庞光”、“费言”……这样的名字。具体可参见《古华起名谐音排除举例》。
还有音调的调整,比如按照音调的规则,第三声不能相连,像“张宝海”这样的名字应该排除,因为“宝”、“海”都是三声,读起来很难读,但是实际上有这样的名字,在读的时候往往会自然地变音,把第一个三声(宝)读成二声。所以有些规则在理论上是对的,但实践上有时可以忽略不用。类似还有很多,比如“李想”。语言理论以实用为标准,语言理论是实践的总结而不是限制实践。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读“李想”为lí xiǎng而不是lǐ xiǎng,实际上是读错了,但是没人会在意,更没人会去纠正。就像说“太阳从东方升起”一样,没有人会去纠错说实际上不是太阳升起,而是地球在转动。关于我们如何采用音韵规则,参见《古华起名音韵规则说明》。
至于术数方面,模糊不清的地方太多,比如汉字的五行属性就一直是一笔糊涂账,有用数字的,有用偏旁的。用数字的究竟是用繁体还是简体?目前好像不约而同使用繁体,但我们实际生活中用的是简体啊?用偏旁定五行出现更早,其实更正宗,不过,明显带五行偏旁的好归类,那些不带五行偏旁的字怎么办?这些都是问题。但又无法舍弃术数,毕竟很多人还是宁可信其有,也是对传统的尊重,只要不过于执迷就好。我们可以不作为重点看待,但还得有。关于我们采用五行的思路是回归本源,参见《古华起名汉字五行属性的归类》。
目前,古华自主起名系统主要在微信小程序运行,未来将会推出网页版。
【2021年4月27日 古华起名原创文章】
下一篇:关于古华起名——让名字充满爱